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馆藏档案
民国安顺县部分机构档案简介
日期: 2025-03-28 14:49   来源: 安顺市档案馆     字号:[ ] [关闭]

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民国安顺县税务局”(第4全宗)是民国时期安顺县税务局在行使税收征收、市场管理等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该全宗形成于1934年--1949年,共44卷。主要材料为各种通知、公函、指令、请示报告、各种表册,与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往来文件等。这些档案是研究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档案原文(封面).docx

档案原文(安顺县各机关一览表).xlsx

《安顺县各机关一览表》是民国安顺县税务局于民国三十一年制作的,当时民国安顺县税务局为了方便工作联系,制作了这份表格,类似于现在的通讯录。在表内,详细记载了安顺县辖区内的各机关名称、机关所在地、主管人员、备注等信息,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民国时期在安的机关团体单位的基本情况,客观反映了1942年前后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样貌,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安顺县商会成立清宣统元年(1909年)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铁道部滇黔桂区经济调查队之调查,当时全县计有洋纱店35家,干菜京果店35家,绸缎店27家,土布匹头店48家,杂货店30家,山货店12家,盐店18家,药材店19家,钱店8家,米店40家,油店30家等,每年交易总值为全省之冠。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县商会将原有之行会改组为同业公会,如绸布业商业同业公会、京果业商业同业公会等。商会及下属同业公会改组后,制定了《商业同业公会法》等一系列商会法规,商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安顺县商会1909年成立到1949年终止,几经跌宕发展,延续40年,为安顺扩大商业规模、培育商业人才、筹办商业福利事业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军医学校安顺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张建与军医学校》

军医学校本部(1946年) 梁惠焜提供  《文化安顺》2021年第12期刊载

抗战时期内迁到安顺的原陆军军医学校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陆军军医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国民政府军政部于1939年内迁到安顺,校址设在北兵营。学校开设有医科、药科、牙科,以及专科、研究生进修班等,学制为三到五年不等。在安五年间,共招收了五届学生,各科毕业近八百人。除教学外,学校还在原安顺县学宫(今安顺二中)设立了附属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传染科、皮肤科等,还有手术室、化验室、X光室和药房。医院并在轩辕宫(后之工人俱乐部)开设门诊部。另在武当山开辟有药圃,并设有药品制造研究所(设于北郊小梅山)。1939年和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曾两次到学校视察,军政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也到过学校。军医学校师资雄厚,有不少国内外知名的医学专家和教授,如著名生理学家、中国生理学学会的创建人林可胜,著名外科专家、曾任南京中央医院院长的沈克非,著名细菌学和病毒学家李振翩教授,以及名医张静吾、汤汉志、李泰钧、朱师晦、高英骥等等。在安顺期间,教授们一边潜心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并不因安顺的偏僻而影响其专业研究。

安顺黔江中学旧照  图片来源《文化安顺》2019年第123期

抗战时期的创办于安顺的国立黔江中学校门  图片来源《文化安顺》2019年第123期

黔江中学第一任校长曹刍先生  图片来源《文化安顺》2019年第123期


黔江中学,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利用中英庚款资金在西北、西南大后方创办四所中等学校之一,于1938年在安顺选址建设,学校本部位于东郊金钟山麓。1939年秋开始招生,建校之初校名全称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黔江师范学校”首届招收高中师范科三个班和初中普通科三个班。另设附属小学,招收学生四个班;又设黔江幼稚园,此为安顺第一个幼儿园。后因师范生生员不足,学校随之改名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国立黔江中学”,从1940年起只招收普通高、初中生,不再招收师范科学生。黔江中学对入学新生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食宿全部由学校供给,每周有两节军训课,由于纪律严格,学生都养成了自尊、自立、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师资方面,即聘请了大量流亡而来的“下江人老师”,如教生物的陈志晃(后为台湾大学校长)、曹慕侃,化学老师陆鼎,英语教师张宗祥等,一时黔江中学名师云集,蒸蒸日上。1946年黔江中学改属贵州省教育厅管辖,并于同年更名为省立安顺师范学校,校长仍由赵天河担任。1951年,原安顺县立女中与私立豫章中学先后并入,仍定名安顺师范学校,属安顺专署管理。

(本文部分文章援引自图书《安顺城记 三》名校志之《黔江中学》《陆军军医学校》,以及另一图书《民国安顺县商会档案史料汇编》。文章内容有删减改动。作者丁武光、范永甲、张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