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安顺记忆
儒林路史话
日期: 2025-05-30 11:08   来源: 安顺日报副刊     字号:[ ] [关闭]

儒林路名起何时?《安顺市地名录》记载:明、清时为儒林路,民国时期改为铜匠街,1952年改为新黔路。我以为此记颇谬,应是明、清时为铜匠街,民国初年,安顺兴起路名更定之风,其间五眼井改五权路,取五权分离之意;同知巷改大同路,取大同世界之意;顾府街改民权路等等。儒林街得名也应为当时产物。

当时,所定路名多与其立国价值观所追求的平等、自由、民生、民权有关,颇有时代烙印和政治色彩。唯儒林路独得清雅之名,一则该路通过毗邻相连的黉学坝,可达安顺文脉的精神高地府文庙;二则儒林路一段贯城河上有三座桥,一曰三元、二曰崇文、三曰化鲤,均意含科考及第的吉语;三则水洞街考棚(今市一中)、大箭道段为科考之文武童生试院所在。此皆安顺士林俊秀发祥之地,名定“儒林”也有期盼家乡代有才人出的用意。思之取名“儒林”的安顺缙绅也是用心良苦,却也恰如其分!

安顺旧时以老大十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沿街商铺鳞次栉比形成了安顺繁荣的商业圈。小十字的儒林路、顾府街除因道路宽度略逊四街之外,其繁荣与四大街相比也不遑多让,形成安顺的次商业圈。儒林路则是这次商业圈中手工业最发达的街区,涌现了大量的制作金银首饰的金号银楼。据《安顺县商会档案》记载:民国三十四年统计共31家,经营地点散布市内,铜匠街相较集中。其中余浩然在铜匠街开设的“老天宝”金银饰品店注册资本十三万元,雇金工9人,为业内翘楚。“老天宝”因从业诚信,保质保量,所制饰品皆精雕细刻,加之其产品时尚新颖,花色品种繁多,深得用户追捧。金器上锲有“天宝银楼,上上足赤”字样,安顺民间至今尚有“老天宝银楼”金银饰品传世。

或因与文庙孔学堂相近之故,印刷业也是儒林路上重要的传统业务。明清时期,安顺印刷的《四书》《五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文课本,因雕工精良、纸张绵实为当时学人喜爱,远销各地。民国后期因油印、石印、铅印等业逐渐发达。普定人王显纯在安顺西街开办“纯德石印局”,引进先进印刷设备,主要承印商标、公文表册、名片、信笺、新学书籍等,设门市于铜匠街。后来,在新兴印刷品地冲击下,传统雕版印刷业逐渐凋零,唯伍子光所办的“伍经文堂”,独撑至“破四旧”时,始被迫停印。当时被收缴烧毁的雕版多达20余车,收缴后,在大府公园焚烧,火光冲天,数日方尽,这是雕版印刷术这一传统行业在安顺最后的余光。

入夜,街灯昏黄。郡人当年多无娱乐消遣之处,年长者则聚于老大十字邮局处,或于报栏处阅读新闻;或于邮局石阶上排座闲谈古今,兴叹时事。时为一景也。青壮者则携妻带子到小十字顾府街口的电影广告牌下,选择心仪的电影观看。我家属于后者,若遇电影开演时场不对需要等待,父母必带我们姐弟到灯火通明的铜匠街百货小店看看热闹,如当月工资安排得当稍有余资可用,父亲就大度地买些小物饰品供家人一乐。此举多大姐受益,我见状则大哭不依,父母就带着我到铜匠街的“李家”水晶凉粉摊或“胡记”冲冲糕处,任选一家一饱口福来平息事态。我一边抽泣一边饮食,直至冰凉的水晶凉粉或滚热的冲冲糕激活了味蕾上的幸福,才抬头看着围站一旁的家人,将碗中美食递过去说“你们也吃点”。大姐一边把玩手中的饰品一边笑嗔道:“不稀奇,又哭又笑,黄狗飚尿。”父母微笑摇头看着破涕为笑的儿子和把玩饰品的女儿,似乎他们已经感到美食的甜蜜和饰品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的笑荡漾在他们的脸上。幸福如此简单。它永远留在那个又哭又笑的少年心里,留在铜匠街的烟火中。

水洞街在城东北隅,北至城墙,西南接大箭道。旧时安顺城有四道城门,东西南三门均设有水关,高阔可通舟楫。唯北郊入城之水流细小,仅于城墙一水洞流入,并制铁栅于洞口以防匪贼,称“北水关”;民间因其窄小,俗称“水洞”。北水穿过城墙水洞经半华里长的小街流入贯城河中,此街遂名“水洞街”。

水洞街西南接大箭道处,名“马卡子”。此地名来历人所不知。清时安顺城为防匪盗,在街道关键处均设置木栅门,执行分片区宵禁。北方人称栅栏(如北京今尚有“大栅栏”地名),南方人称卡子或栅门。民国之后设于水洞街西南处的木栅门虽已拆除,“马卡子”之名却流传至今。六七十年代,此处有一饮食合作社开设堂食,尤以早餐闻名。其中素剪粉、肉沫剪粉深得安顺食客的钟爱,称其“马卡子剪粉”。

一瓢金黄稀薄的飞酱浇盖全碗、一勺香辣的飘红、一把翠绿的葱花,一碗轻薄劲道的“马卡子剪粉”,成了安顺人剪不断的情愫。

水洞街临考棚段西面有地藏寺,为安顺名寺。该寺之所以出名,除了其供奉的地藏王菩萨颇为灵验外,寺中还有一株种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古黄杨树而远近闻名。此黄杨树顶圆如笠,根粗似柱,出土环生分六枝,浓荫婆娑几罩庭院。

小寺古树时为城中一景,商旅入住安顺,闲暇游览必到此处,游人见黄杨树树形如此巨大,无不称奇称绝。文人墨客于此也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佳文。本城市民对此树更是敬若神明,爱护有加。1980年代,古黄杨树因无人管理,枯死。甚为可惜!

水洞街东为习安试院(即考棚),是府级为皇家遴选英杰之地,其规模宏壮,全省仅次于贵阳,历来为八府首考之地。嘉庆年间由安顺知府鲁习之主持修建,至清咸丰时知府常恩在试院中遍植古梅、碧桃、翠竹、苍松等,古株互相辉映,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属郡城八景之一,有“花映文场”之誉。

设于水洞街的习安试院大门,也称“龙门”。科举考试是当时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精英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多少儒林士子皓首穷经,都想通过科举考试一跃龙门,辉耀闾里,改变个人乃至家族的命运。年复一年,扬名儒林的举子和落寞的童生在水洞街的考棚里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

每逢秋闱,来自府辖地的考生们或寄宿亲友家,或住旅店,或蹲庙宇,或在书院,多恐贪睡耽误点名,错失应考之机,彻夜未眠者大有人在。入闱当晚二更三点放头炮,三更一点放二炮,三更三点放三炮。三炮响后,开始点名,头炮过后,便有人提着考篮及灯笼来到考棚外等候,考篮内装文具食物。点名时,“龙门”前,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1904年清廷废除科举之后,考棚改建为近代新式学堂,该校几经易名,今为安顺一中。迄今建校百年有余的安顺一中,可谓门罗俊秀,人才辈出,冠冕不绝,群星璀璨,为安顺培养了大量人才。

水洞街也是安顺基督教落根之地。1888年,英籍的党居仁和文藻两传教士带着中国传道人员戴友盛夫妻俩来到此处,于1898年修建了礼拜堂。礼堂落成,党居仁自撰“安土敦仁锡尔多福;顺时布化怀我好音”于礼堂大门两侧。之后,每天这里会定时传出钟声,钟声远播,小城东北隅的人们均能耳闻。

水洞街见证了从科举考棚到安顺第一所新式高中的建成,它拥抱接受了中西文化在小城最强烈的冲击。水洞街不长,百步之街六尺之巷,在其比邻的院落里,却走出两位持黔省最高学府牛耳之人物,一位是1942年出任国立贵州大学校长的张廷休先生,另一位是1984年任贵州大学校长的李祥先生。

水洞街的“花映文场”里培养出众多辉耀闾里的学子,也足以慰藉当年期盼儒生如林的安顺先人。新的思想、新的文明一如穿过坚固城墙的溪流,沿水洞街涓涓而来,融入儒林路这条闪耀着安顺文化底色的老街。

                                                                                                               (作者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