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越怀旧,经常在贵州安顺城北大街小巷逛几圈,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亦发古今之幽思。
对安顺北街最熟悉,我家百年世居于此。我也生于斯,长于斯,小学、中学,20岁以前都围着这条街转,当知青读大学“告别”几年,还是“转”了回来,直至结婚成家才离开北街。
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在床上闭目追忆北街过去的样子,可以不夸张的说,从老大十字街口,直至北门上,街两边的房子、商铺等顺序,轻易都想得起来数得出来,而且八九不离十。我写不出好诗,但艾青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句,感觉最能表达自己对安顺北街的怀旧。
记得这条老街,宽约五六米,从大十字往北,斜斜向下,至四官桥处,叫下北街;又斜斜向上,至北门口叫上北街。街两边大多一二层的木结构瓦房,都是些老房旧房,偶有像样的“洋房”,多属于机关单位什么的。
北街上最高级别的单位,要算王若飞故居旁的原地区轻工局了,妥妥正县级,当时十分红火,因为安顺人进工厂,多是轻工业单位,属轻工局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不言而喻。
当然,还有北门顶的部队,最早是49师的一个团,叫7613部队,1968年换防驻了41师的0277部队。武当山处建工三局,三线建设时期来的,厅局级大单位。
以前,一些单位的宿舍在北街,不过,较好的房子和院落,居住的多是重要部门和单位的干部职工,比如距大十字不远处,就有地委专署机关宿舍。六十年代,邮电局、物资局、药材公司等几个单位,在北门先后盖了两三层楼的宿舍,成为一大新闻,引附近多少人惊羡。
老北街标志性的建筑,要算鼎鼎有名的安顺邮电大楼了,其知名度影响力,超过任何机关单位的任何建筑物。以前邮电大楼门口,经常坐着一大堆年过花甲的老安顺,他们每天准时到那里,一边抽烟,一边谈天说地、海说海吹。在这里可以听到上至天文地理、国家大事,下至市井生活、鸡毛蒜皮的谈论和见解。我们小娃儿常常凑到他们周围,听稀奇听古怪,听小城大事。
以前北街以“穷”闻名。很久以前,安顺就有“东街一枝花,西街赛过它,南街平平坐,北街苦荞粑”之说。“穷”的重要标志是建筑是房子,据一些有识之士曰:北街房子有“三多”:老房子多,破房子多,茅草房多。上小学的时候,看到原地区轻工局街对面的一排茅草房,屋檐雨水竟将街边的石头路滴出一个个小圆窝,足见这些茅草房年份之久。也印证了那句成语:水滴石穿!
不知何故,老北街特别北门一带,读得去书的人少,有职业有工作的人也不多,打铁、拉板车、扛包子等重体力劳动者居多。“找钱不费力、费力不找钱”,出汗多收入薄的穷家穷户北街甚是普遍,堪称安顺之最。上北街有条胡同叫“温家巷”,居民大多无职无业。七十年代,巷里有人发现拾狗粪可以营生,导致连锁反应,巷子许多人家都来“捡狗粪”,那些“不雅之物”随处可见,臭气四散,久而久之,“狗屎街”变成了“温家巷”的代名词,一直“代”了好些年。
老北街的市民,最头痛莫过于吃水。两三里长街上,足有千户人家,除个别有“底气”的机关单位及宿舍有自来水外,几乎都靠几个自来水“放水点”,上段卫坝口有一个,中段王若飞故居侧有一个,北门顶部队团部侧有一个。上千户居民,挑水要排队,不时出现上百米长龙。当时水价便宜,一分钱一挑(两桶),硬币丢进箱子,会有人(或自动)放水。
那年头,安顺城区出现一种以挑水卖的行当,5分钱一挑。那些辛辛苦苦挑着水挨家挨户叫卖的“挑水伕”,肩上有一个像古代士兵的坎肩——以免磨损衣服两肩部份;水桶里几片瓜叶,或几小块木片,可以让水不溢晃出来(水晃多了不满桶,难有买主),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整个老北街很是冷清,王若飞故居对面,有一个菜市场。每逢白菜、萝卜、西红柿、辣椒等成熟,西王山等地菜农,一个接一个,一群一拨,挑着一大挑蔬菜,往菜市场赶。那些男女菜农力气真大,每个人要挑上百斤,一天来回好几趟。
菜市场内有一个粮店,供应整个北街及附近的居民。每月二十多号,提前卖下月粮食的人挺多,排队拥挤成堆,人声鼎沸,购粮证从人头上扔,大家都缺粮,要赶紧挤着买。好些年,要搭杂粮,面粉、包谷还好点,那些外省运来的干薯片,干巴巴的,难吃死了。有传闻运粮的火车上,还写有"干,干,干,支援贵州大懒汉!"真与假,已是历史了,可见当年贵州缺粮之境状!
菜油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四两。北街上有两个菜油专卖铺子,营业员将专制四两舀子,从大油桶里舀出来就是四两。后来菜油转给粮店卖了。记得六十年代一个时期,棉花籽油等代替菜籽油,味道怪怪的。
菜市场内,还有一个售肉店,北街唯一的猪肉供应点。居民每月每人半斤肉票,买肉都希望得到肥的,好熬油。一段时间,供应的是外地咸肉,盐巴太多,咸苦极了,连瘦肉都腌得黑红,买来后要放在水里,用砖压住吸盐。
豆腐豆腐干之类豆制品,也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一小块。有农村人将自己偷偷加工的豆腐干进城销售,东躲西藏,被“市管会”抓到是不得了的事,“投机倒把”这顶帽子,非戴上不可。
北街上理发店、缝纫店、修鞋店,大概各有七八个,有个人的,集体的;还有经营生活常用品的百货、烟酒、食盐杂货铺等,也不过十来家。餐馆四五家,是集体性质的,少有人光顾,因为不仅收费,还要粮票。最出名的是四官桥的粉面、马卡子的剪粉,味道好极了,难怪几十年后,还有人借打这些品牌。
物换星移,几十年终成过去,安顺城一切都在变,大变,北街变化更大更快,尤其改革开放,让它苦尽甜来。随着年龄不断增大,我不时到北街走一走,逛一逛,常常为其日新月异的变化惊叹。宽阔平坦笔直的大道,已无“上下北街”之分,“狗屎街”一带脱胎换骨,变成茶香四溢的“茶城”。
整条北大街,破房旧屋一扫而光,高楼新房鳞次栉比,展现在眼前的是多个华丽商场,还有那数不清的铺面商店。你只要走进这些商场商店,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用“琳琅满目”“色彩缤纷”来形容来比喻,一点也不为过。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老话:河里无鱼市上有!真是这样。
北街变化最大的,可能要算今天的“若飞广场”那一片了。若干年前,那是安顺有名的“李家花园”,但我从来没有看到什么“花园”景状,见到的倒是一个煤炭存储地供应点,小坡似的块煤面煤堆放在地,黑压压一大片。所以,老安顺人将“李家花园”与脏乱差的“煤炭市”联系起来,互为同义词。如今这里焕然一新,建起了一个漂亮大广场——若飞广场。白天晚上皆有众多中老年人汇聚于此,或练拳练剑,或载歌载舞,其乐融融,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社交的理想场所。
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挂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块牌匾的王若飞故居,典雅、大方、庄重,给这条古老而崭新的街道,增加了最耀眼最厚重的亮点和风采。每天,到此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要看北街巨大变化,夜晚最佳。缓缓步入街区,华灯耀眼,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商市兴旺。当你看到这一繁华景象时,难以想象当年的“苦荞粑”,会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是啊,人间正道是沧桑,北街还会变,而且是巨变。
我对安顺老北街虽痴情如旧,但愿它变得更“面目全非”,同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与时俱进。
(作者 文龙生)